《日漢翻譯1》教學大綱
Japanese-Chinese Translation I
課程編碼:08A22250 學分:2.0 課程類別:專業必修課
計劃學時:32 其中講課:32 實驗或實踐: 上機:
適用專業:日語
推薦教材:陶振孝主編,《現代日漢翻譯教程》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年7月。
參考書目:梁傳寶、高寧主編,《新編日漢翻譯教程》,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,2004年1月。
課程的教學目的與任務
該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型課程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,可以使學生掌握常用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,并在了解和掌握一般翻譯理論常識的基礎上,通過大量翻譯實踐,不斷提高翻譯表達能力,以勝任一般的翻譯工作。
課程的基本要求
1、要求學生掌握翻譯標準和翻譯基本理論。
2、在詞匯、詞序、詞義、句子結構、修辭手段、習慣表達等方面能掌握并正確運用各種翻譯技巧和方法。
3、掌握不同體裁文章的翻譯方法及要領,靈活處理翻譯過程中的各種問題。
4、練習和相關翻譯復印材料:與相關翻譯理論和技巧緊密結合,是本課程的重要實踐部分,更是理論的升華部分,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翻譯實踐充分領會和運用翻譯理論,切實掌握翻譯方法和技巧。
各章節授課內容、教學方法及學時分配建議
第一章 總論 建議學時:2
[教學目的與要求] 要求學生了解翻譯的基本理論知識,對翻譯教學有一個宏觀的概念和把握,理解中國翻譯的歷史,特別是中日翻譯的歷史,掌握中日語言的內在聯系及各自的規律。
[教學重點與難點] 對翻譯的定義和種類的理解是本講重點,主要不同點是中日翻譯的一大難點。
[授 課 方 法]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以學生為中心,啟發式教學。
[授 課 內 容]
第一節 翻譯的定義
第二節 翻譯的種類
第三節 中國翻譯史及翻譯理論簡介
第二章 日語與漢語語言的異同 建議學時:2
[教學目的與要求] 要求學生對翻譯有進一步的認識,了解翻譯的標準,理解翻譯的單位,掌握翻譯的過程,認識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理論。
[教學重點與難點] 重點:翻譯的標準中對“信”“達”的要求,對翻譯單位是段落的理解。難點: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理論。
[授 課 方 法]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以學生為中心,啟發式教學。
[授 課 內 容]
第一節 翻譯的功能
第二節 翻譯的標準
第三節 翻譯的單位
第四節 翻譯的過程
第五節 翻譯的限度
第三章 相關論 建議學時:4
[教學目的與要求] 要求學生了解翻譯中中日思維方式的不同,語義、語境與翻譯之間的內在關系,各種文體在翻譯中的不同要求,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翻譯瓶頸。
[教學重點與難點] 重點:翻譯的整體把握——對翻譯單位是段落的理解。難點: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理論。
[授 課 方 法]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以學生為中心,啟發式教學。
[授 課 內 容]
第一節 思維與翻譯
第二節 語義與翻譯
第三節 語境與翻譯
第四節 文體與翻譯
第五節 文化與翻譯
第四章 詞語的翻譯 建議學時:8
[教學目的與要求] 要求學生了解翻譯中各種詞語的翻譯規律,掌握翻譯中詞語翻譯與語境之間關系的翻譯理論,注意在日常學習中各類日語詞匯的知識積累。
[教學重點與難點] 重點:同形漢字詞的翻譯,特別是同形異義詞語的翻譯;流行語與外來語的翻譯。難點:漢語中所沒有的擬聲·擬態詞的翻譯。
[授 課 方 法]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以學生為中心,啟發式教學。
[授 課 內 容]
第一節 普通詞語的翻譯
第二節 同形漢字詞的翻譯
第四節 數量詞的翻譯
第四節 特殊詞語的翻譯
第五節 擬聲·擬態詞的翻譯
第六節 流行語的翻譯
第七節 外來語的翻譯
第八節 人稱代詞與指示詞的翻譯
第九節 形式名詞的翻譯
第五章 方法論(1) 建議學時:8
[教學目的與要求] 要求學生掌握譯音、譯形、譯意、順譯與倒譯、分切與合并、增補與省略的翻譯規律,在翻譯實踐中靈活運用上述翻譯方法和技巧。
[教學重點與難點] 重點:譯音、譯形、譯意、順譯與倒譯的翻譯;難點:分切與合并、增補與省略的翻譯方法和技巧。
[授 課 方 法]教學中教師精講翻譯理論和要領,并輔以大量翻譯實踐,使學生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,同時結合學生譯文練習講評,做到理論與實踐、課內和課外、實用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,注意激發學生對翻譯的興趣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及熟練的翻譯技能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以學生為中心,啟發式教學。
[授 課 內 容]
第一節 譯音、譯形、譯意
第二節 順譯與倒譯
第三節 分切與合并
第四節 增補與省略
第六章 方法論(2) 建議學時:8
第五節 轉換與轉移
第六節 否定與反譯
第七節 闡釋與引申
第八節 歸化與異化
撰稿人:李素 審核人:高義吉